中国工匠名人事迹——近现代(二)
在列强侵略下,中国近代机械工业艰难起步,刘仙洲、周仁、茅以升是重要推动者。周仁深耕冶金与机械,改良钢铁材料、探索技术本土化;茅以升主持修建1937年钱塘江大桥,实现大型桥梁自主设计建造;刘仙洲致力于机械工程教育与技术推广,编撰教材、推动实业发展。

刘仙洲(1890年—1975年),河北顺平县人,著名教育家、机械工程学家,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者,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。
主要事迹:编撰中国第一部中文《机械原理》教材,系统引入西方机械理论;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创立机械工程系,培养首批本土机械工程师。

周仁(1892年—1973年),江苏南京人,冶金学家,陶瓷学家,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,“中央研究院”院士,中国钢铁冶金学、陶瓷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。
主要事迹:20世纪20年代创办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(1928年),研究钢铁冶炼与机械制造工艺;推动中国近代工业从手工向机械化过渡。

茅以升(1896年—1989年),江苏镇江人,著名土木工程学家、桥梁专家、工程教育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美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央研究院院士,2019年被授予“最美奋斗者”荣誉称号。
主要事迹:设计钱塘江大桥(1937年)(1930年代),中国首座现代化公铁两用桥。
精神传承
在国家积弱、技术被卡脖子的近现代,刘仙洲、周仁、茅以升怀揣家国心,将个人追求与民族需求绑定——有人深耕机械教育,有人攻坚冶金技术,有人突破桥梁难题。他们务实较真钻技术,敢闯敢试破垄断,这份“为国干事、踏实治学、勇闯新路”的精神,至今动人。
初审:韩凯旭
复审:杨洋
终审:姚楠